中国学术杂志网

高职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方法研究

 论文栏目:作文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9/10 10:34:19   

作文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令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怕写,教师怕教。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写而写,教与写融合度不够。想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仅靠每学期的四五次作文课练习是不切实际的,关键还得靠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如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和随笔,作文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作文不同于普通高中作文,它要求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有鲜明的职业特点。现如今,很多高职学校的作文课没有自己的特点,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纸上谈兵居多,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相去甚远。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各种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这为学生的写作、发表带来了空前的便利。高职学生的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要不断拓宽,树立生活、学习、实习处处是作文的作文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条件,将各种信息渠道作为培养高职学生作文水平的“器”,做到器为道用,道器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经过思考和反复实践,试图为改变这一现象做了一些尝试。

一、为作文教学补料

高职学生作文水平为何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无话可写,“肚里缺货”,如何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做的是向“肚里补料”。既然写作是持续不断的输出,那么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量,阅读时做好笔记。写作是慢工细活,什么10天学会写作的速成都是不可能的。财经专家吴晓波读大学时,每天泡在图书馆超过10个小时,将数千篇新闻稿件肢解分析,一点点地学习新闻写作。

专职写作的严歌苓,坚持每天写作6小时,一天都不曾荒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在作文教学中,去除浮躁,务实求本,方可在辛勤耕耘中提高写作水平,升华境界。博览群书是积累作文素材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清华有过一段执教经历,这段时间对于他来说的意义,便是从一个思想已然西化的人,浸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孟姜女哭长城,可歌可泣,而这个故事林语堂到此时才听说,他为之动容,情感被剧烈地震撼,于是他开始补习国文。北京南城琉璃厂旧书摊,是林语堂的国文第二课堂,他在那里看到了王国维的《四库笔录》等书籍,最重要的还是《红楼梦》对他的冲击,他说:“中国的作家应当有中国的语流。”是《红楼梦》温润了林语堂的笔端。从此,东西方两种文化,在林语堂的思想中不断交融,互为补充。从看《红楼梦》引申到看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全面系统地学习,前提是自己的热爱和兴趣,否则很难坚持下去,正是林语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人到中年写出了现代版红楼梦——《京华烟云》,畅销海内外,一时洛阳纸贵。

所以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呼吁,让学生从阅读四大名著开始,并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笔记本每周要写满2—3页,可以是摘抄名句、名言;可以就某一段精彩的片段写一则点评;也可以写感悟,不拘于形式。每节课选几名学生上讲台,复述四大名著的一些精彩章节,同时选几个学生作为评委。学生讲完后,评委要点评演讲者的优缺点,讲得好的地方为什么讲得好,不好的地方提出建议。这项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青春年少的学生都渴望被认可,想展示自己,所以在上台之前,准备格外认真,有的甚至做了PPT,点评的学生怕自己点评的不专业,认认真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研究如何点评。学生复述、点评结束后,笔者再加以总结,引导学生怎么去讲,怎么去评,这样不断反复,不断实践,一年后学生的演讲能力大大提高,由不敢说到敢说,由说的不流畅到表达顺畅,甚至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二、为作文教学布局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在班级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取名“南京赤小豆”。对于“南京赤小豆”的涵义,学生是这样诠释的:“赤”字,象征火。古人曰:“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豆”字,译为芽,意思是像一颗豆苗一样生根发芽。自土而生,与赤字,在五行中,为火生土。而中间的“小”字,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曾言:“小,物之微也。”即做任何事都要精细化。为了不让微信公众号成为“僵尸号”,笔者想出两个办法:一是技术支持。选一位喜爱钻研计算机的学生,自己先学习如何发微信文章,在学的过程中把不会的、不清楚的记下来,然后笔者请笔者学校懂微信制作的计算机教师支持,对学生的问题逐一解答,学生提高很快。二是内容支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

笔者在班上选了5名学生作为南京赤小豆第一批成员,选拔的要求是热爱写作,自发主动。选好后笔者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对这5名学生写出的作文逐一点评指导,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改,然后笔者示范写一篇,让他们学习对比,教师如何写的。学生修改过的作文和教师写的作文每周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班上其他同学点赞、转载。起初这5名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很有成就感,其他同学看到同伴作文每周发到微信公众号上也比较羡慕,在心里埋下了想写好的种子。笔者顺势引导,对这些“种子”不断开发、施肥、浇水。南京赤小豆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全班三分之二学生都成了“南京赤小豆”成员。学生在笔记中写道:“记得去年刚开学语文课时,褚教师让我们每天读书、做笔记,并鼓励我们要坚持到底。时隔一年,我理解了褚老师让我们读经典的苦衷了,我现在非常热爱读书了,我想读书与不读书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但经过时间的打磨,差别就显露无余。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班级微信公众号的驱使下,学生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和生活感受,不把写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而是看成一种快乐的享受。

三、为作文教学谋篇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融合发展,以QQ、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一批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各类人群中迅速传播,也占据了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所学校,作为一个班级,在这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主动参与到新媒体的建设中来,主动用好新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需要进行一些摸索和尝试。对此,笔者所带班级在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开通了“南京赤小豆”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账号,并协助运营金陵国学堂、学彦书画。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创作热情被点燃。班上一度出现人人跃跃欲试写作、展现自己的现象。

四、为作文教学注入创新元素

职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作文不能孤立于创业教育之外,要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是:作文教学定格在课堂,而要利用创业教育拓宽它的范畴,构建一个全新的课堂,把作文与生产时间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的创业大赛,让学生参与,为此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如何写好出色的文案,这些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频率上。其实,作为最为开放的教学科目,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相当大的空间。要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活是写作的最好教师,随时随地都可成为学习和训练的课堂。写文章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独立的思考中领会人生的真谛。这样,就可以消除他们对于写作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拿起笔来多看、多想、多写,不怕标新立异,只要自己有兴趣尽管写出来,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技巧。

作文写作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优秀气质的重要方式,举止言行透露出优雅从容,接人待物文质彬彬,语言优美简练,与人沟通顺畅等等,都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受益。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利于求职的成功和就职后的工作衔接,有文化、有水平、有气质的人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入学第一年,学生们依托班级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以“新媒体外产自包产业”为主题参加了“创聚莫愁·飞扬青春”创业大赛。虽然没有入围,但是通过这次大赛,学生不仅明白了在人生中需要抓住每个黄金时期,把自己的最佳能力发挥出来,怀才不遇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还增添了想要进一步做好新媒体的决心和动力。作为教师,欣喜中夹带着惊喜,青春年少的他们有着如此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不得不说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他们的,也是教育从业者的骄傲。今后,笔者会继续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用好新媒体平台,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主宰这个时代。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受益终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让学生阅读自己首先要阅读,让学生写作自己首先要善于写作,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大量阅读和写作,才能拥有教学的活水源。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写作能力,是写作课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厘清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写作课程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作者:禇雪冬 单位: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文教学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