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美学理论对音乐鉴赏的启示

 论文栏目:美学理论论文     更新时间:2014/4/3 15:34:50   

一、“读者中心论”的启示

“读者中心论”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接受的主体性。由于接受美学将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纳入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所以它必然不能如一般文艺理论那样只承认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必然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十分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读者中心论”带给音乐鉴赏教学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读者与文本”也就是学生及教师与音乐作品,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一种接受活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能被学生“接受”,这是音乐鉴赏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才能很好地进入审美状态;对于不爱听的音乐,学生就会处于被动聆听状态,当然就很难论及审美了。在音乐鉴赏中,鉴赏者的主动参与和审美体验实际上也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确立审美主体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主张,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接受理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多样化。

二、“期待视野”的启示

“期待视野”﹙或为“期待水准”﹚是尧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的是接受对象———作品的“客观化”﹙objectifica-tion﹚。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得到“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受,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就是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是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既是阅读理解得以进行的基础,同时又是其限制。“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中的这些表现,在音乐欣赏中同样存在,具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期待视野”表现为欣赏者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存在于欣赏者潜意识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它的背景是很宽泛的,它涵盖了听众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等多种因素,接受者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地位、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不同,其审美接受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听众都乐意接受,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等因素都将影响听众对于作品的审美期待。例如,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会对革命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代青年会对流行歌曲很敏感,可见每个时代的听众的“期待视野”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同属一个时代的听众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是时代背景造就了听众的“期待视野”,也可以认为是听众的“期待视野”影响着作品的时代风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期待视野”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审美期待,尊重其差异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审美期待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事实上教师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要想做到音乐作品与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适度错位是很难把握的。过于复杂的音乐形式学生很难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了;过于简单又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良好审美体验的获得。纵然“期待视野”体现的是主体的个性化,但也并不是毫无共性可循,比如对大学生主体来说,他们至少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年龄基本一致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期待视野”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这样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学生的“期待视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对于音乐作品的接受及评价,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就是教师选择音乐作品,学生被动听听而已。首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同一个年龄阶段,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特点、心理特点、成长环境、审美趣味等因素差异,这些都将影响其主体的“期待视野”,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群体“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这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是很重要的,毕竟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召唤结构”的启示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之一伊瑟尔在创立接受美学理论之初提出来的基本思想,他在著述《本文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阅读行为》中对于“召唤结构”都有过详细论述。在伊瑟尔看来,文学作品存在许多“空白”和“未定点”,这些就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以填补和充实空白。在此过程中“空白”和“未定点”不仅仅是等待填充,而是倾向于达成作品与读者交流的可能性,用伊瑟尔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也就是说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对读者的一种召唤,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的一种动力因素。所谓“空白”和“未定点”就是作品中未明确写出来,是对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这恰恰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一)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

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视教师讲解,忽略学生想象。教师生怕讲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其实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正是这种透彻的讲解和分析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说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对于作品的讲解要适可而止,在听音乐之前,要尽量少讲,要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再详尽的讲解也不如让学生亲自去聆听音乐。另外,在听音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插入解说,否则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也不符合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体验原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只是讲解的时机要合适,教师适时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完整地听完音乐之后,教师做归纳性讲解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动脑,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良好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以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鉴于“召唤结构”,尊重学生审美理解的差异

接受美学认为,只要有主体的存在就有理解的差异。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越多,就越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主动参与作品的理解;反之,内容指向越明确,读者参与作品的主观想象就会越少。而在音乐鉴赏中,这种差异性会更明显。一方面,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使得音乐理解的空间更为广阔,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就是表明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作品本体的内在意蕴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在音乐鉴赏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因此,主体的审美倾向有所不同,审美理解就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欣赏者存在个体性差异。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体系,对接受者具有召唤意义,而接受者也不是以空白的头脑来接受作品的,其主体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知识水准、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是可能导致出现审美理解差异的因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在填补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的过程中,其主体的个性差异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也因此会对同一部作品出现多元审美理解。当然这种对于鉴赏过程中主体性原则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作品客观审美价值的忽视,只是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接受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审美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审美理解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即使审美理解出现很大误差,也不要以绝对性的对错做判断。对于音乐的感悟并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教师要以平等、友好、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对于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要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引导和修正。而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音乐鉴赏教学才得以有效进行;也正是在学生的审美理解的偏差修正过程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得以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上基于接受美学视角,对音乐鉴赏教学做了简要探析。其实接受美学理论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当然不止这些,笔者只是略述了以上三个方面。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是音乐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参与者,更是协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不要忘记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音乐兴趣,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才会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无论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切不可偏颇。总而言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两者是相符相称、对立统一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辩证处理师生关系、教学什么与怎样教学的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古希腊曾规定年满七岁的儿童必须进入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在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过“乐教”的主张。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第一个把美育与德、智、体相提并论,并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方法,其影响深远。同时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在传统观念里,把音乐当作教化的工具,把美当作善的附庸,重善轻美的观念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纵然积重难返,具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还是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的重心从认知方面转移到审美方面来,正确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性,以审美规律指导教学,追问音乐说了什么并不重要,要对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音乐鉴赏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教会学生与音乐打交道,在此意义上音乐欣赏永远没有终点。当下,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具体到音乐鉴赏教学中,就是要体现出以学生接受为本位,认识审美教育的真正意义,使审美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高盼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音乐学院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美学理论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