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栏目:人才培养论文     更新时间:2020/3/16 14:48:24   

摘要:职业类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普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非常重视,这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变革形势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升职业类本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应重视“双轨”能力发展,并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增速迅猛,教育事业也随之获得较大发展,但在新常态时期,我国处于各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社会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也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生产技术趋于复杂化,经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此环境下,职业类本科学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未与时代发展变化充分衔接,人才水平与社会生产变革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现象日渐严重[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与之不相适应,这种矛盾现象的加剧,使得职业类本科学校必须迅速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及方式,使人才与社会多元化需求具备较强的粘性。因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类本科学校给予更多关注度。从另一层面来看,职业类本科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特点以及职业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提出新形势下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策,以期完善职业类本科院校育人体系,进而促进职业类本科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职业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职业类本科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型的高等专业人才的使命。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步,其人才培养效果有一定进步。然而,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当今时期,职业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培育理念,在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滞后性,且过于重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导致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不利影响。目前,职业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偏向“职业性”

职业类本科院校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但对于此类院校而言,有着非常突出的职业教育的“服务型”功能,即为社会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市场提供其所需的人才类型,尤其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大部分职业类本科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及教学管理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有所忽视。所谓“教育性”不仅只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教育,更需要关注其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显然,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偏向于“职业性”的方式,必然会使其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素质教育却被忽视,在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其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目前许多职业类本科院校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机制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例如,合作范围有待拓宽,而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学校的参与积极性高,但企业的关注却有所欠缺。在此形势下,导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效果存在偏离。

(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存在滞后

大部分职业类本科学校在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评价过于单一或评价主体过少的问题,一般是由教师来执行人才培养的评定,且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有固定内容,具体包含文化课、基础专业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与顶岗实习等方面。当学生修完课且达到基本考核和学分要求时,就可以被允许毕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过程,因此,人才培养的考核也是一项耗费时间长且评价内容涉及多元化的工作[2]。而当前,职业类本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评价采用统一形式,这种固化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一定影响,部分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是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检测。

二、新形势下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养重视“双轨”能力发展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的是“高素质”与“高技能”兼具,它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环境下对所需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在“高素质”方面,要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各地区域经济环境相衔接,在“高技能”方面,要与社会产业结构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保持较高粘性。因此,职业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双轨”能力发展,即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兼具,是学生在进入职业阶段后可以更好的与就业环境相适应,同时也能较好的满足今社会及行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职业类本科学校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当前行业变化及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从战略角度看待人才培养问题,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学生“高素质”及“高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区域产业发展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其次,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以校企育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类本科学校要从多维度与企业深化合作,并保持高效的沟通,例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评价等环节使企业更多的参与其中,是产教融合进一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的中的作用。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一方面,需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引入多方主体参与,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相匹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及职业技能均得到有效培养。首先,政府部门要针对职业类本科学校办学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法规,在具体政策内容上要对相应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划分,然后建立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强的多元评价机制,为职业类本科学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其次,职业类本科院校自身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其评价系统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定期对第三方评价进行梳理与总结,依据多方给予的评价及时调整学校教育管理及教学模式。具体可以针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有效提升职业类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将学生视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即让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评价并发现自身综合素质不足之处,以确保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提升保持动态化和长线化。另一方面,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评价内容方面也需要多元化。首先,职业类本科学校综合多方面内容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评价,例如,教师评价、学生入学率、考试合格率、毕业率、就业率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其次,定期收集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方式、就业满意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其次,充分应用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可以将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情况、毕业生在正是入职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后续阶段的职业行为及表现作为评价内容。最后,政府部门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校企合作程度等方面。结合四方评价对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予以评价,学校针对多元化评价机制下的相应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及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龚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No.583(03).

[2]孙赞兰,李强.以“德能”文化引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9,818(08).

作者:许艳辉 许翠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人才培养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