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路径

 论文栏目:期刊理论信息     更新时间:2020/2/23 8:53:07   

新媒体的崛起并迅速壮大,使当下的传统媒体面临着共同的困局,传统期刊出版也未能例外。互联网的发展让普通用户拥有了话语权,从而有了更多的媒体选择权。新媒体不仅改变了期刊出版的载体,更改变了期刊的传播形式,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快捷方便的互动性,都是传统期刊所无法比拟的。面对新媒体的诸多优势,传统期刊出版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与新媒体的关系,取长补短,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从而不断推动期刊出版业健康向前发展。

一、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播生态,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自从2014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开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媒体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媒体融合提出了要求和部署,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环境,传统期刊媒体如果不能适时转型,在信息社会就没出路,必然会被市场和用户所淘汰。传统期刊的纸质阅读曾经是人们最喜爱的阅读方式,全面系统,便于记忆。但是,随着当下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需要大块时间静心阅读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于是当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后,数字阅读便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的新宠。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数字阅读用户量已经达到4.32亿。数字阅读方便快捷、便于携带、内容丰富,并且不拘束于整段时间,人们在闲暇时间随时可以见缝插针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传统期刊阅读相比,数字阅读更有乐趣和吸引力,阅读方式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尤其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另外,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发布方式、互动体验、精准推送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期刊出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传统期刊出版若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拥抱新媒体、利用新媒体。

二、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其融合进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融而不合

融媒体时代,虽然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传统期刊出版对融合发展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探索,但是多数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仍处于简单地“相加”阶段,并未走向实质性的“相融”。传统期刊还是主要通过纸质媒介、官方网站等方式进行传播,手段落后被动。即使是建设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也是只有少部分期刊能做到精心维护和运营,大多数期刊还是存在推送效率低、推送内容枯燥、推送形式单一等问题,并未根据用户的阅读体验需求和传播渠道特点进行个性化推送,以至于无法吸引用户,扩大传播效果。

(二)经营困惑

我国的数字出版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期刊出版对数字出版的意义和本质以及盈利模式缺乏深入研究,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只是将内容售卖给大型出版平台,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阅读、下载、订阅等功能进而实现用户的知识付费。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版权和付费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付费习惯,期刊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另外,传统期刊出版缺少新媒体运营方面的人才,对于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难以找到合适的赢利点,无法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三)技术落后

对于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具体意见:“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期刊已经实现数字化出版的转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媒体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而传统期刊出版在技术研发方面明显落后,国内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建设滞后,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人才匮乏

媒体融合不仅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也打破了传统的办刊模式,给期刊编辑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期刊的融合出版依赖于对内容、技术、经营都精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期刊出版的编辑对媒体融合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知,仍然沿用传统思维办刊,知识结构单一,无法解决出版技术出现的问题;而熟练掌握技术的人才又缺少办刊经验,不能把握内容的精准和深度。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缺乏大量懂期刊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会严重影响传统期刊的融合步伐,制约期刊融合向纵深发展。

三、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更新刊媒融合理念

融媒体时代,将新媒体作为期刊的附加传播渠道的传统办刊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期刊的发展需求,无论是期刊的经营者还是编辑人员都要在理念的层面上快速转变,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要以长远眼光建立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互融互通的刊媒融合理念,制定整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二要树立用户思维,将“传者本位”转变为“受者本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内容生产,从而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三要树立服务思维,为用户提供阅读相关服务,以服务带动期刊产品的销售,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

(二)推动优质内容生产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的顺利融合离不开内容生产。其实,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优质的内容始终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吸引用户和抢占市场的关键。首先,传统期刊要发挥自身在原创内容上的天然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传统期刊多为作者原创,具有独立的观点和开阔的视野,生命力强大。其次,传统期刊要发挥内容深度上的优势,坚持独家视角,进行深度解读,树立精品意识。比如《瞭望》就是将期刊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事件的深层内涵挖掘和解读上,通过分析、解释和评论,吸引用户高度关注,获得了特有的权威地位。最后,传统期刊要针对不同渠道特点进行选题策划,推出优质内容。不能仅将新媒体作为传统期刊传播渠道的补充,而是要形成期刊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除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期刊的产品、价值和品牌,还要针对新媒体阅读碎片化的特点,推送能引起用户共鸣的优质内容,使期刊和新媒体能够有效衔接。

(三)延伸服务打造品牌

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除了能为用户带来丰富的内容,还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服务。注重服务,可以说是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一方面,通过寻找用户关注点,服务可以带动期刊销售。比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幼儿画报》,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资源,实现了以服务打造品牌。从2016年开始,《幼儿画报》就在原有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刊,这种新媒体服务形式可以通过声音、互动游戏、动画等多种介质来提升幼儿的阅读体验,并且每一期都增设一辑绘本,通过扫描二维码,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入微课堂,聆听专家的详细解读。《幼儿画报》的针对性服务给期刊带来了收获,满足了用户实际需求,虽然年定价大幅增长,但是销售量反而节节攀升。另一方面,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延伸期刊品牌价值。融媒体时代,数据的价值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期刊理应珍视数据价值,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研判,进行分众化传播,根据数据细分用户市场,依照用户的喜好进行精准化推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四)引导用户社交互动互动性内容生产也是实现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互动社交是新媒体的重要属性,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打破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桎梏,为期刊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式。期刊编辑可以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上引导用户参与产品创作出版,用户可以自由地上传和发表产品,并针对其他用户的产品进行评论和提出想法,作者可以根据留言或微信讨论群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调整产品内容,从而实现用户与编辑、用户与作者、用户与用户的实时互动,提升期刊的质量。通过这种类似于群体性的创作,发挥聚集效应,不仅可以增加原有用户的忠诚度,而且能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新媒体关注到传统期刊,进行裂变传播,扩大了期刊覆盖面,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加强复合人才培养

人才,是传统期刊出版实现融合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出版的良性发展更需要依赖具备互联网理念、掌握出版技能、熟悉新媒体技术、具有数字出版运营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对期刊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要培养从业人员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期刊工作者来说,学习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基础。应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从业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文学理论、法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等,丰富知识储备,才能适应工作要求。二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要定期组织他们到相关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或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业务指导,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三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增强新产品研发力度和激发期刊活力。四要实现后备人才的补充培养。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型、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期刊理论信息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