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论文栏目:协同创新论文     更新时间:2020/3/11 16:17:2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多元性、目标同一性和资源共享性。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合作教育意识淡薄、协同契约流于形式、师资水平相对不高以及社会资源整合不力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树立合作共赢育人理念,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动力,打造双师型育人团队,进行社会资源优化整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共赢;双师型育人团队;资源优化整合

近年来,在我国全面部署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创业教育氛围还不够浓烈、培养主体单一、校企合作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实际运行不畅以及整合社会资源意识不强等方面,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当务之急是,高校要着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协同联动优势,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高校提升创新创业育人实效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依据

协同育人理论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协同”一词,顾名思义即协助、同步、合作的意思,指多元要素在某种共同目标的统领下,科学地调控各自行为,同步地联合作用的行为;协同育人则是协同思想在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集中体现,意味着多元化的育人主体为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相互协调、沟通合作,使得最终协同培养成果远胜于单一育人主体培养成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促使高校、企业、政府等育人主体形成合作,相互配合、有效整合,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1+1>2”的效果。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与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主体多元性

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主体范围不再局限于高校内部,而是扩大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他们都应承担相应的育人职责。也就是说,在明确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基础之上,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期合作、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形成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凝聚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目标同一性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要形成整体有效的育人合力。但协同育人并不是各项育人工作的简单相加,各方育人主体不能只是随心所欲地简单参与,而是需要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三方育人主体将各自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这就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应按照预先设定的科学目标,严格规范各自的职能,系统调控运行方向,注重整体性、协作性,有组织、有秩序地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育人主体的各自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资源共享性

当今社会,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依赖日益加深,任何社会组织要想获得事业上的长足发展,都不可能仅仅凭借自身所掌握的全部资源实现自给自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也希望从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中获得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和实践平台。这就要求高校要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结成一个相互融合、彼此依存、共生共享的优质资源库,共同释放资源活力,提高使用效率,产生“1+1>2”的效应,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资源链和育人平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实效的取得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合作教育意识淡薄

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实践的稳步前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认识,在教育观念上还相当保守,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众多教育任务中的一项内容,甚至只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少数任课教师的事情,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举办知识讲座和组织创新创客大赛等初级层次,而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系统规划,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合作教育意识,更不要说构建联合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教育体系,以至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缺乏浓厚氛围,学生未受到这种育人氛围的熏陶,创新创业激情和意识都相对不足。

(二)协同契约流于形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激增,很多高校开始在人才培养中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方式,与行业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协议。在这样的协同育人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企业两方主体的积极性,这就必然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互利互惠。亦即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能够实现它所追求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也能在此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即合作双方的不同诉求能够融合为一体。然而现实是,由于协同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未就如何实现“共赢”局面达成共识,使得在实践层面,一方面,高校未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需求,在如何引进企业资源、实践平台上考虑过多。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因为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的流动性等方面因素的困扰,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实践教学任务而被动地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培训师资和资源平台,以至于高校与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普遍耦合度不高、合作基础不牢、协同育人程度不高。这些因素导致协同育人协议形同虚设,未能真正落地,也不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师资水平相对不高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承担者主要是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教师、业余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工作者,除此之外,校友企业家、研究机构人员、校企合作中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也会受邀作为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或培训。目前,两大类师资力量各有优势,高校教师理论教学基础坚实,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而来自社会方面的外聘教师虽然在授课方面显得不够专业、理论水平相对不高,但是实践经验丰富,比高校教师更富有开拓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强。由于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两大类师资力量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目前还难以融合成一支强有力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社会资源整合不力

目前,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需要的师资力量、教育平台、实践基地、政策信息以及资金投入等社会资源却远非高校所能独立承担的,还需要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然而在实践中,由于部分高校对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有些高校虽然聚拢了丰富的各项专业学科师资力量,却没有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忽视了社会资源中较多的创业实践机会的利用,导致学生丧失了很多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最终使得很多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产生实效。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合作共赢育人理念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新要求,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是鼓励每位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教育,它应当包括对学生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人格品质,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为此,必须扭转当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传统的片面认识,建立起一种更为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逐步从大学“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开放办学思想,营造信任尊重、相互支持的组织氛围和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理念的树立。

(二)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动力

协同育人涉及多元化的育人主体,各主体间虽然有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共同关注点,但是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协调平衡不好,势必会影响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此首先,政府应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制定出台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责义务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对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予以特别关注和调查研究,结合本区域、本行业实际,尽可能构建更多、更有特色、更契合企业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在做好科学设计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对话、沟通交流,必要时不妨将协同育人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摆在明面上说,有目的地放大共同利益、调和不同利益,逐步带动行业企业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总目标达成统一思想认识。

(三)打造双师型育人团队

高校要与企业一同承担起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任。具体措施有:首先,要在高校教师中挑选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又兼具一定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其次,要在企业内部选拔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的优秀专业人员作为高校特聘教师。最后,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消除行业壁垒,打通交流渠道,做到:一是让校内优秀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既为企业专项经济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又可以通过实践平台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让行业企业优秀专业人才进入高校对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实践教学指导。同时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接受专业培训,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三是双师型教师团队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集体备课,通过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优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究,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逐步凝练成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一支兼具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高水平育人团队。

(四)进行社会资源优化整合

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开放办学,将教育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对校内外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统筹规划。这些资源既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时间、文化和网络信息等无形资源。也就是说,要加强这些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最大化。具体措施有:首先,在经费财物等有形资源方面要实现集约共享,通过多部门集中经费与财物,交叉协作,共同举办主题一致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合理的使用。其次,在时间资源上,通过拓展教学平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学时受限的问题。最后,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可通过建设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的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将实习、实训、就业和创业等相关信息集成一体,以网上教学、学习讨论、政策咨询、专题研讨以及互动交流等方式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协同合作育人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伟,王艳伟.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73-75.

〔2〕刘其龙.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6):57-59.

〔3〕康丽颖,任纪远.在扩张与融合中寻找校外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2):1-6.

作者:满炫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协同创新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