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现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形态探讨

 论文栏目:公共艺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0/3/18 12:15:22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现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形态的流变。从雕塑的历史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雕塑里,从汉唐到明清,雕塑主要是用于祭祀仪式、宗教信仰、道德驯化和功德纪念等,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某种仪式化空间的塑造形式和教化方法。传统雕塑的形式和手法从建筑空间、礼仪场所到器物纹饰的构建与塑造,呈现出不同时代及地域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几千年雕塑形态的历史脉络和艺术成就。然而,艺由道生,物随时变。中国50年代的架上雕塑和城市雕塑的主题和功用,、是歌颂国家新政权、纪念其斗争历史的业绩及其英模人物,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歌颂,自上而下推广社会政治教育和建立城市新的审美文化生活。1949年后主要大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成为业已消弭的传统雕塑行业及新型雕塑人才队伍得以振兴的重要历史机遇,使得在19世纪中晚期曰趋式微的中国传统雕塑(雕刻)展现出新时期的艺术形貌。新政权领导下中国主流的雕塑样式,并非是传统庙堂和陵墓中的形式,而主要是依据来自西欧的古典及近代雕塑经验。如现今留存的20世纪早期的纪念性人物站像《詹天佑》(佚名,1922年)、《孙中山先生坐像》(刘开渠,1944年)等,这些雕塑见证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前后的雕塑,接受和吸收了西方古典传统及近现代雕塑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经验,并使得雕塑逐步世俗化、社会化、现实化,使之适应反映和表现当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时事和精神的需要,其中人物、景物的写实性、主题性、叙事性、纪念性的雕塑生产,成为50年代雕塑艺术的主流方向。

进入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政权成立以后,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早期雕塑创作和展览活动,主要是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政治宣传。在西方雕塑尤其是在前苏联的雕塑经验的影响下进行架上雕塑和城市建筑环境装饰的雕塑及雕刻的实践。其中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的诸多呈现:如《民族大团结》(1950年,王临乙),《刘胡兰》(1955年,王朝闻)等。尤其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建筑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系列》(1955年,刘幵渠、曾竹韶、滑田友、王临乙等),塑造出宏大庄严的史诗场景,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50年代的城市雕塑,是在“改天换地”的澎湃激情及“革命浪漫主义”热潮中的演绎,以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环境中的雕塑作品为标志,呈现出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及其纪念性和歌颂性。但由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城市化及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文化语境,全国的雕塑艺术无论在数量和总体的质量上看,与现代发达国家的情形是无法相比的,雕塑艺术的经验和美学样式也显得十分有限,尚处于简单而单一化的历史阶段。但其中也有文化交融中显出自身特色的作品,如中国农业展览馆广场前的《庆丰收》雕塑,在空前的激情与浪漫中,把西方雕塑与具有民族风格加以结合,成为一个时代的另样典型。

50年代以来雕塑里也有为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城市历史文化纪念而创作的雕塑。比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是讲述城市文脉和历史的记忆。当然也有对环境装饰的一面。这里的城市雕塑反映此阶段普通市民阶层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和曰常公共生活的美学需求,曰后成为中国现代城市雕塑文化的标志性作品。这类作品为之后的雕塑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走向引导。60年代是中国的“文革”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中晩期中国的雕塑在题材与内涵上强调全社会的阶级斗争包括政治领袖的崇拜,把雕塑作为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像沈阳红旗广场的《胜利向前》,这是“文革”时期雕塑的一种主流题材。十年“文革”主题雕塑遵循了官方机构的命题和政治任务的创作,艺术的表达趋于口号化及图解化,并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造型语言套路或宏大叙事与纪念样式的审美规范。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个人的价值与位置被处于次要地位或者被隐匿.到70年代主要是延续了对宏大的政治历史题材来进行一种表达,这类作品主要是讲1949年以来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宏大叙事下有一些地方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标注,从不同侧面隐约反映出中国社会从疾风暴雨的政治运动到实行改革开放初期的雕塑文化形态,从权力文化的张扬初步向着艺术自身觉醒的回归以及向着社会多样性文化与审美的注视。也是在此阶段,在中国的艺术高校和一些城市雕塑项目中已经逐步出现了一些具有超越以往艺术惯性与审美样式的创作,呈现出具有开放、革新和探索性的雕塑作品。其中如唐大禧的青铜雕塑《猛士——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是对“文革”的一种反思,体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这时候走向了新的雕塑觉醒,对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上具有节点性的标志性雕塑。还有对美好、对人性,对回到艺术的本身的探讨和思考,逐步追求让艺术回到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艺术宣传的工具。《深圳人的一天》这件作品是在世纪之交把城市景观和城市历史记忆作为雕塑主题的作品。为深圳树碑立传,作为城市记忆,把那一天所有股票行情菜篮子的价格,以及城市规划实施的状态、就业和行业信息,以及深圳的经济指数,以及来深圳打工开拓的,把18类行业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勾勒。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至21世纪初+多年来的城市雕塑形态,由于欧美“公共艺术”(PublicArt)概念及其文化观念的引入,逐步关注和强调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公共性、在地性和生态文化意义等,使得中国城市雕塑形态和功用随之有了更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发展,它们更多用于结合城市的主题性公园,文化产业园区,城市历史街区的维护与改造,老旧工业园区的利用与再造,城市生态维护与体验区的艺术化建设,以及融入城市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及设施的建设和新型房地产园区的建设项目,或参与重要的国际会展和类似于“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多种“国际论坛峰会”的场馆和景观艺术的建设。总体看来,发展至今的中国城市雕塑的文化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类型:其一,延续以往的“纪念性”雕塑,主要意在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的纪念与表彰。其二,“地标性”雕塑,主要用于标示城市的广场、交通节点或功能性较强的公共场所等。其三,“专题性”雕塑,主要是围绕和结合主题性公共文化展示项目、展演场馆、名胜景观及产业园区或大型主题性活动的传播。其四,“社区性”雕塑,主要是为了揭示和阐发特定生活及生产、教育等社区的特性、内涵和文化精神的雕塑。其五,短期性雕塑,主要是通过短期的公开展陈,显现当下关注某些社会议题及热点,引发社会关切和对话。其六,商业空间的雕塑,设置于商业销售及消费的公共空间,主要在促进销售和助力商业文化的同时,使得更多的普通大众可以接触和体验艺术。其七,“装饰性”雕塑,偏重于形式美感而用于点缀和美化空间环境的雕塑,?般没有重大的主题或叙事性。当然,这些功能类型及艺术特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区隔,而可能是兼而有之或并存的。它们在多样性社会需求及艺术观念之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貌与内涵。发展至当今的中国城市雕塑在时代的语境和新的观念的激发之下,在形式语言和技术手法上,突破了旧的模式,如运用数码技术和运用声光电的媒材进行各种各样的综合性艺术的创作和展示,同时注重作品与特定社会场所、空间环境或文化主题的对应关系。其间采用了诸如装置、建构体、综合媒材、地景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方式融入到不同的具体空间和特定的场所。如2018年夏天的南京江宁秦淮河国际光艺术节,大K以光、声、电、水等综合媒材创作了众多新媒材、新技术和新的互动方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场所内涵形成融入性对话。事物的发展向来具有其多面性和复杂性,

当代城市雕塑和后来的各类公共雕塑展览景象已成为当下社会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权力、资本、机制、技术和空间的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出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非单纯的艺术生产本身及其审美趣味变更的问题。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尤其是近20多年来雕塑艺术的价值判断及批判话语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还是以欧美艺术为中心的、为主要的评价尺度,雕塑艺术市场由于某些产业和国际资本的介入,也多少影响着中国的雕塑生产及其艺术的走向。这就需要从国家和社会的文化政策及专项法规和奖励机制的建设上下功夫,并在建立健康有序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多层面,多维度的配套制度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更多的富有文化热情和美学知性的市民公众,促使21世纪中国广大的城市的艺术人文环境和城市文化生活品质得到更为美好而多样化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翁剑青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公共艺术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