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杂志网

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论文栏目:思想哲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2/6 10:48:09   

【摘要】苏区体育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政府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组织工农劳苦大众开展的体育运动。而苏区体育精神作为苏区革命的宝贵结晶,其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因地制宜等内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苏区体育精神进行分析、研读,从而悟出苏区体育精神的时代启示以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苏区体育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强国

习近平同志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苏区精神在体育领域的贯彻落实,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苏区体育精神。苏区体育精神作为苏区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跨越了时代的长河,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我们应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分析、解读、领悟苏区体育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发扬苏区体育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为体育强国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一、苏区体育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本文就这两大部分来分析苏区体育精神。

(一)苏区体育精神生动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1.苏区体育精神是辩证唯物论的直接体现。苏区体育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这一苏区体育工作方针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立足于土地革命战争这一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结合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着眼于解决战争阴影下开展体育工作的目的性及针对性等问题所提出来的。其次,苏区体育精神既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又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苏区体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对体育思想的论述为源泉,并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苏区体育精神传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深刻理解:唯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可能带来实践上的成功。2.苏区体育精神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中央政府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坚持和自觉运用了唯物辩证法。首先,苏区体育精神蕴含了联系观。苏区体育精神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开展体育活动,锻炼苏区人民的筋骨,造就身强力壮的工农干部,以提高军民的战斗能力,从而为革命战争胜利的取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苏区体育精神牢牢把握了体育锻炼与革命战争二者之间的联系,才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其次,苏区体育精神蕴含了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苏区体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摸着石头一步步的探索中,逐渐开展起来并日臻完善。从“五卅”体育运动会到“八一”江西全省运动会,运动设备、比赛项目日益多样化,运动规则也在不断地修改变化,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随着参与运动的群众逐渐增多,苏区体育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体育锻炼也逐渐达到常态化的效果。最后,苏区体育精神蕴含了矛盾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开展体育运动初期,苏区地区既没有运动场地,也没有运动器材。于是,苏区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找块平整地修建运动场,对竹、树、棍等自然植物进行加工制作成跳高、掷饼、标枪、篮球等体育项目所需要的设备。除此之外,苏区人民还发明了如“摸瞎子”、“丢包”等独具苏区特色的运动项目。3.苏区体育精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复杂的认识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苏区体育在开展初期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如经济封锁条件下物资匮乏、设施简陋、器材奇缺以及我党在苏区开展体育活动初期经验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苏区的情况进行思考,探索出既符合苏区实际情况,又解决了体育活动开展遇到的问题的体育方针、政策。但是实施新方针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苏区体育的开展经验,在应用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化对开展体育活动规律的认识。现实问题——理论创新——现实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苏区体育精神的内在运行轨迹,这充分体现了苏区体育精神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

(二)苏区体育精神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1.苏区体育精神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中国国情以及善于捕捉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新特点,基于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需要,提出开展体育活动,并明确了苏区体育的任务:不是为了赛胜负,乃是锻炼铁的筋骨,保卫苏维埃政权。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充分体现。同时,苏区体育精神也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竞争意识教育,从而唤醒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起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服务。此外,湘赣省苏文化部编制的《体育教学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是苏区体育精神对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自觉运用。2.苏区体育精神蕴含了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苏区体育是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题的体育运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苏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方针强调一切的体育活动服务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夺取战争胜利的最终目的实则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在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时,也强调将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还给工农劳苦大众,人民群众在修建运动场、手工制作运动器材、发明体育项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开设了俱乐部和列宁室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并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苏区革命领导人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科学的体育理论为指挥棒,为苏区人民搭建健身娱乐、施展体育技能的大舞台。3.苏区体育精神诠释了个人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个人价值要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无数个个人价值。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苏区体育精神激励、动员着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这一壮举生动诠释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哲学理念。

二、体育强国背景下苏区体育精神哲学理念的新时代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苏区体育精神是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体育领域的宝贵精神财富。战火硝烟离我们远去,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从苏区体育精神哲学理念的领悟中得到新时代启示,从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做任何事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苏区体育精神发轫于苏区地区革命战争时期,而体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正是基于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体育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自然肩负着不同任务。体育强国的建设应立足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文化等指标体系发展尚不平衡,着眼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去哪儿建设、健身场地不足、谁来组织健身”等难题,统筹考虑开展体育活动等综合因素,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和新战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观

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强调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竞技体育,也要加强推进全民健身、体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用全局性、整体性的眼光看问题、某策略。但在实施新战略过程中,难免遇到矛盾如:城乡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年龄阶段的健身情况不均衡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强国的建设不是体育部门关起门来自己搞,而是放眼于新时代的大背景,有效搭乘“互联网+”时代快车,充分利用好微媒体,实现体育与媒体的高度融合,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助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新时代,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应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洞察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体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使全民健身成为扎扎实实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让每位群众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体验并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以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从而为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插上腾飞的翅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体育强国,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苏区体育精神,挖掘其蕴含的丰富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对马克主义哲学自觉运用的状态,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张蒙蒙.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历史超越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贝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叶云明.论苏区体育精神[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40(02):15-21.

作者:谢坤秀

学术网收录7500余种,种类遍及
时政、文学、生活、娱乐、教育、学术等
诸多门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思想哲学论文
@2008-2012 学术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主机备案:200812150017
值班电话
0825-6697555
0825-6698000

夜间值班
400-888-7501

投诉中心
13378216660
咨询电话
唐老师:13982502101
涂老师:18782589406
文老师:15882538696
孙老师:15982560046
何老师:15828985996
江老师:15228695391
易老师:15228695316
其它老师...
咨询QQ
89937509
89937310
89903980
89937302
89937305
89937307
89937308
业务
综合介绍
在线投稿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会员评价
官网授权
经营许可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